本网讯(党群工作部 冯冠军)为强化党纪学习教育,推动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担当作为的能力和本领,7月25日—7月28日暑假期间,我校党务干部代表组成由马院院长易钢任团长的红色研学团,党委书记武电平作领队,前往河北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增强党性修养”红色研学活动。
回首历史 走进革命圣地 汲取信仰力量
7月25日,研学团踏入了承载着深厚革命历史与光辉岁月的革命圣地——西柏坡进行参观。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总面积为16,440 平方米,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在西柏坡,研学团首先深入探访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会址,沉浸于革命岁月的痕迹中,深刻感悟老一辈革命家“一心为民”的红色精神与不朽情怀。

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做出的各项决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正是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了要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用“进京赶考”来比喻共产党人即将面临的执政考验。他提醒即将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的革命者,要从打江山到坐江山,从“在野”变成“在朝”,由革命党走向执政党。这场“考试”的考场是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考官是中国人民,考试的内容是如何执政、如何为人民服务。经过西柏坡的洗礼,研学团成员也更加坚定了奋进新时代“赶考”路的信心和决心。
随后,研学团来到西柏坡廉政教育馆,对研学团来说,这既是深化党纪学习的生动课堂,也是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的政治高地。西柏坡廉政教育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与廉政建设精神,每一次的参观学习都是一次庄严的政治洗礼,它让党员干部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中,深刻理解党纪党规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通过馆内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感人至深的廉政故事,研学团的党员干部深刻体会到党的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革命传统,增强了将党纪党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动自觉。

7月25日的最后一站,研学团来到了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学习了从1927年中央特科成立以来,中共隐蔽战线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出的突出贡献,研学团成员无不被为了国家安全而默默奉献、舍生取义的革命先烈们所感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肩负的责任。

7月26日上午,红色研学团来到了中央统战部旧址。中央统战部旧址作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历史见证,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和统战记忆。研学团选择在这里进行参观,旨在通过实地探访,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研学团首先来到了展览区。这里陈列着大量珍贵的照片、文件和实物,生动再现了中央统战部在李家庄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成员们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中央统战部在李家庄的一年时间里,不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筹建做出了重要贡献,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统战实践。这些历史记忆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统一战线在实现革命胜利、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后,红色研学团来到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在参观过程中,红色研学团成员们首先被纪念馆的宏伟建筑和庄严肃穆的氛围所震撼。他们走进了展览馆,通过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物以及先进的声、光、电、幻影成像等高科技手段,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展示了晋察冀解放区为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作出的卓越贡献。

展望未来 领略雄安蓝图 共绘美好华章
雄安新区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领航指路、把脉定向,新区规划体系的编制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作为国家级新区和千年大计的重要承载地,雄安新区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7月27日上午,研学团深入雄安新区,探寻未来城市。他们踏足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不仅是为了领略其宏伟的蓝图规划,更是为了亲身感受科技创新与绿色生态的和谐共生。

在雄安新区,研学团成员们首先被其高起点的规划理念和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所震撼。他们详细了解了新区在智慧城市、绿色交通、生态宜居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深刻体会到“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深远意义。

7月27日下午,研学团来到了“华北明珠”白洋淀。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白洋淀的野生鸟类和鱼类种类不断增加,为雄安新区构建了一个生态和谐的自然环境。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中,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被置于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明确提出要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逐步恢复其“华北之肾”功能。
领略白洋淀秀丽风光之外,研学团参观了位于白洋淀文化苑内的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通过展厅内的图文介绍和实物展示,研学团了解了雁翎队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和主要战绩。雁翎队作为一支水上抗日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淀上神兵”。纪念馆内设有多个模拟场景和战斗画面,通过电光声、三维动画立体成像等现代化艺术手段,再现了雁翎队与日寇进行水上游击战的生动场面。这些场景让研学团成员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敢于斗争和不怕牺牲的精神。纪念馆内展示了多位雁翎队英雄的事迹和照片,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激励着每一位参观者。研学团成员在参观过程中,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努力工作。

立足当下 踏寻领袖足迹 感悟为民情怀
7月28日上午,研学团来到了位于正定县城不远的塔元庄村。20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经常骑自行车到塔元庄村一带调研。

塔元庄村曾是全县有名的穷村,但在习近平同志的关怀和指导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如今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和示范村。
7月28日下午,研学团抵达了正定县委所在地,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学习之旅。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正定工作了三年多。习近平同志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他深入调研,实事求是,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广揽英才,心系人民,端正党风,谋划发展,使正定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冀中平原农业县赶上时代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正定大地上书写了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感人诗篇。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深情地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

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党性修养,续写奋斗华章。通过本次研学活动,大家在实景中学思践悟,进一步激发了研学团成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大家表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